【清廉宾川】写在照壁上的家风

来源: 腾讯网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资料图】

大理白族民居

寓意着吉祥和传承

徜徉于风花雪月、

醉人风景中的游客

一定会注意到

本地人家的照壁上写着的大字

也就是本地人的家风

这有什么讲究呢?

从汉唐时期开始,大理就在不断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自身文化发展的个性,因此在大理,家风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得以传承,还将“郡望堂号”这一象征符号融入白族建筑之中,直接题写在家家户户的照壁上。

照壁被题上了家风文化,让照壁不再只是一堵简简单单的墙。千百年来,透过这些题字,我们能感受到白族人重视家风教育和传承家风文化的自然秉性。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家风正,则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英才辈出;反之,则子孙不肖,戾气横生。

在大理白族民居建筑里,照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族照壁在继承了中原照壁的一些基本特点外,又根据白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

走进大理,每一幅照壁题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这让大理人家的照壁不再只是一堵简简单单的墙。千百年来,这些家风家训代代相传,透过这些题字,人们能感受到大理人对家庭教育和传承家风文化的重视。

今天

就和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理王姓人家照壁上的姓氏文化

和家风家训故事吧

三槐流芳

三槐传家

三槐生辉

“三槐流芳”“三槐传家”“三槐生辉”是王姓人家教育后人的家风,源于宋代宋真宗时王祜的传说故事。儒家经典《周礼》解释“三槐”曰:“面三槐,公位焉”(《周礼·秋官·朝士》)。说的是上古时代,朝廷种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们列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称,三公是朝廷中职位最高的官吏。因此,三槐也为三公的代称。

这个典故来自宋真宗时,王祜为兵部侍郎,以文章、清廉、忠厚著称,屡立战功,“天下望以为相”,但他“直道不容于时”,因此未能升迁相位,可王祜却很自信地说:“我当不了宰相,子孙一定能当上”。《宋史·王旦传》记载中:“(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说的就是他在开封建造府第时,亲手在厅堂前种下三棵槐树,并题屋名为“三槐堂”,取《周礼》“三公面三槐”之意。王祜当年之所以要手植三槐而非其他,是因为早在周朝时,王宫外要栽种槐树三棵,三公上朝见天子时要面对槐树站立,后世便以三槐指三公一类的官职,王祜在家中手植三槐也是此寓意。后来宋真宗起用了他儿子王旦为相长达十二年之久,他的孙子王素也事仁宗三十余年,王家从此成了世代显赫之家,“三槐”也成王家代姓之词。这就是后世以“三槐”为王姓代称的由来。

《古文观止》里也收录了宋代的一篇铭文《三槐堂铭》,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轼的学生王巩,是宋真宗时宰相王旦的孙子,与苏轼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经常一起郊游吟诗,王巩邀苏轼为自家的三槐堂题写铭文,苏轼便应邀撰写《三槐堂铭》,文中记载了王祜当年植槐的故事。

大理王姓照壁上题写的“三槐流芳”“三槐世第”“三槐生辉”“槐堂啟泰”皆源自此典故,中原许多王姓家庭的祠堂叫作“三槐堂”也源于此。

极少数大理王姓照壁上也书写“太原传家”。这源于东汉末王昶,他官至骠骑将军、司空,位列三公。他撰著《治论》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并用的战术。他的儿子王浑、王深,分别官至司徒和冀州刺史。父子同列三公,出将入相,这个家族在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时间里,始终高居顶级门阀士族行列,与其他六大家族并称“五姓七高门”,“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传至今。

陈寿评价王昶:“徐邈清尚弘通,胡质素业贞粹,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皆掌统方任,垂称著绩。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晋书》:“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刘咸炘:“曹魏之治,专尚刑名。徐邈通介,不随于俗;王昶畏慎,求免于祸。合而论之,尚足见一时之得失。”

这样一个累世长保富贵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生存处世哲学完美体现在一代宗祖王昶写给子女们的家训中,着实发人深省。“太原传家”也作为王家的家风家训流传至今。

来源/清风云南、大理清风、大理日报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