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地400公里,中国航天员“秋日第一场运动”

来源: 极目新闻

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航天员们是如何锻炼身体的?8月8日立秋,也是全民健身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航天员“秋日第一场运动”的视频。据悉,进入空间站以后,航天员们仍然保持锻炼的习惯,他们必须通过积极的锻炼来应对失重对身体的影响。

△3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内工作


(资料图)

太空传回画面:航天员练得起劲

“我每天做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和上千次跳绳,这些已经成为我的‘标配’。”今年5月底,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亮相时,航天员景海鹏的一番话令许多网友感佩。可能有人好奇,当航天员们抵达空间站,在失重环境下,他们还能坚持锻炼吗?答案是“能”,而且他们锻炼得很起劲。

根据8月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画面,3名航天员的锻炼动作涉及上肢、下肢、肩背等多个部位的肌群。

其实,航天员们奋力锻炼,是对抗失重环境对人体影响的重要措施。他们长期驻留空间站,失去了地球重力带来的“被动锻炼”效果,会导致骨密度降低、肌肉萎缩。据统计,短期航天飞行后,人会损失10%~20%的肌肉量,如不采取积极健身的对抗措施,在长期飞行中肌肉可能丢失50%。因此,航天员健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让身体在失重状态下保持骨骼强壮,同时防止肌肉松弛。

△桂海潮“歪头拉”锻炼手臂和肩颈

桂海潮“歪头拉”是锻炼啥?

不过,空间站相对有限的空间,训练方式跟地面上颇有不同。失重环境下,景海鹏钟爱的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都没办法实施。航天员们只能做各种抗阻训练,天和核心舱中的健身设备,除了常见的弹力带,还有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等健身设备。

视频中,最先出现的训练项目是骑太空自行车,这种设施跟动感单车有些类似,区别在于太空自行车的握把是在身体两侧,身体通过绑带固定在核心舱舱壁上。航天员在太空踩自行车,需要双手抓好扶手,就能开始这项训练。“这种项目可以强化心血管功能,增加循环血量,改善组织血供,锻炼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许浩介绍。

△景海鹏做深蹲

景海鹏利用抗阻锻炼装置做深蹲,朱杨柱则是用同一个设备做硬拉的动作。许浩介绍,“深蹲主要是锻炼下肢肌群,硬拉可以练手臂、胸背以及核心力量。这些都是很好的训练动作。”

△朱杨柱做硬拉

航天员桂海潮常用的设备是弹力带,各种花式用法,把上肢的各个部位都练到了。视频中,他有一个“歪头拉”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许浩表示,其实这个动作可以锻炼手臂、肩颈的肌肉,还能实现颈部拉伸的效果。“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工作,长时间对着各种仪器仪表,颈部僵直的时候,用这个动作能缓解不适。”

△桂海潮用弹力带锻炼胸背肌群

专家支招:一带练全身

许浩表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各种训练项目,对普通人来说,也具有参考意义。“弹力带,就是个很好的训练设备,价格不贵,携带也很方便,出差、旅游都能带着。”他表示,弹力带的训练方式多样,可以给深蹲动作增加负荷,锻炼下肢;也可以参考拉力器的用法,锻炼胸大肌和背阔肌;还可以用脚踩住固定,曲臂拉伸弹力带,锻炼手臂肌群。

“要把锻炼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习惯,这样才能保持健康。条件允许的话,户外运动效果更好。”许浩表示,普通人训练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盲目上强度,避免运动损伤。他以弹力带举例,这种简单的设备也有不同的磅数,市民估不准自己的需求,可以买磅数较小的,实际训练时若觉得负荷偏小,也可以折叠使用,提高拉伸的力度。

他提醒,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根据身体状况制订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力量训练可以从“小负荷多次数”开始。

现代快报+记者是钟寅王卫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校对张静超)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