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家】孙立平:通缩?什么样的通缩?不要将其与一般的通缩混为一谈

来源: 凤凰网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讲滞涨与通缩的问题。对于那些现象层面的分析与结论,我基本都是认同的。但我觉得,仅仅那样讲是不够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关键的问题是对形成通缩深层原因的认识。


(相关资料图)

通缩问题的提出,起源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在印钞速度不断加快,货币供应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甚至出现局部物价下降的现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下面几点是大家的共识,我也完全认同:

第一,货币供应量在大幅度增加。2月M2余额高达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98万亿元,比上个月暴增2.5倍。

第二,物价处于萎靡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市场上货币供应充足,甚至社会融资也很活跃,但物价却处于萎靡状态。

第三,老百姓手里没钱。市场上货币充足,但没有流入普通民众的口袋里,老百姓收入没有增加,手里没钱。不但手里没钱,甚至负债累累。按照央行的统计,现在是7亿人负债。家庭部门的总负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137.9%,同期美国家庭的债务率的水平大概是90%。今年1~2月份,中国家庭部门的信贷总量只有2,900亿,不到3,000亿。正常情况下,比方说2021年,一个季度家庭部门的信贷投放应该是3万亿水平,也就是每个月将近1万亿。

上面这些数据都是来自权威的政府部门,专家们不过是将这几种现象串联起来,以形成一个逻辑链。但尽管如此,这些都是表象。我现在想要问的是:这当中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演变下去未来我们可能会遭遇什么问题?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应该是什么?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通缩问题,与人们一般意义上讲的通缩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不能将这当中独特的原因讲清楚,用一般的解决通缩的方式来应对,将来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我可以先看一张图:这里本来应该有一张图,但我不会在电脑上画图,我就用语言示意一下这张图。这张图很简单:一个大的立起来的椭圆形,中间套着一个也是立起来的小的椭圆形,小椭圆形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

我想用这个图形说明什么问题呢?是想说: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二元结构。这个二元结构的两个部分,我找不到确切的词汇,不是很准确地说,一元叫国计,一元叫民生。形象点说,也可以叫作上半身与下半身。其中,国计的部分,都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了,包括解决卡脖子的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升级的高端部分、专精特新、军工及政府部门等,总之是比较重要的高端部门。另一元是民生部分,则是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部分。

如果分成这两个部分看,问题就很清楚了。市场上看起来充足的货币去了哪里了呢?主要去了国计的部分。就是在上半身循环。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和政府部门。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项目,尤其是大基建项目,甚至还包括还旧债补窟窿的。人们经常问,中国的钱哪里去了?其实就是在上半身中循环。而在另一元,即在民生部分或下半身流入的就比较少。因此,这部分就感受不到钱多了。相反,这部分感受到的是失业、收入下降、债务压力、预期变坏。

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订单减少,出口不畅。那张图中的小椭圆形,就是出口。为什么在偏下的位置呢?因为原来出口的主要是所谓低端产品。可以说,在过去,这个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撑起了下半部分中的就业与收入。但在最近是几年中,这个部分的出口受影响最大。这就引起失业的增加与收入的下降。你可以想想,一方面是钱进入这个部分的数量比较少,另一方面是支撑这部分的出口遭遇困难,那处于这个部分的人们需求的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所以要做上面的分析,是想说明我们遭遇的通缩的独特性,这个通缩与人们一般所说的通缩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这一点,至少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我们现在的通缩,不是由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也不是由利率太高引起的。我们的通缩是一种淤塞型通缩,是足量的货币在二元结构中淤住了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加大货币供应量,也不是降低利率,甚至都不是疏通经络的问题。即使是像美国那样直接发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打通二元结构,在不能完全打通的情况下,至少重心应该往下面的民生部分下沉。

第三,我们在通缩的同时,要警惕通胀随时爆发。要知道,现在巨量的M2虽然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像一般解决通缩的方式加大货币投放,不仅可能会引爆通货膨胀,甚至可能会导致滞涨的出现。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