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代表委员履职记丨全国人大代表陈影:​下足“绣花功夫” 聚力“有效衔接”

来源: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两年前,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奖牌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扶贫站站长陈影直接接过了乡村振兴的担子。

陈影到农户家指导产业发展


【资料图】

“干了4年多脱贫攻坚,眼看着17个村子村容村貌的变化,1000多户贫困户精神面貌、生活水平天翻地覆,跟他们的感情太深了,实在舍不得走。”近日,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陈影,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深情讲述。

2016年8月,38岁的陈影到刘桥镇扶贫站挂职锻炼,担任副站长。

对于农业农村工作,陈影并不陌生,此前,她是刘桥镇小城村副主任。“但专门干扶贫,还是新兵。”

刚到岗,“认准一件事就要干好、干透”的陈影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工作,决不做扶贫道路上碌碌无为的‘庸者’和一知半解被人嘲笑的‘门外汉’!”

把全镇1181户贫困户摸熟、摸透,是第一步。换上平底鞋、拿上登记本、骑上电瓶车,陈影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刘桥镇地处濉溪县城郊,以煤炭矿区为主,辖区贫困户多为因病、因残致贫。

陈影(右三)看望脱贫户

“第一年登记造册,一户一册,做好基础工作。之后每一年都要再精准识别,脱贫户出列、新的贫困户录入”。渐渐地,陈影成了刘桥镇的脱贫“活地图”“行走的台账”——谁家住在哪儿、几口人、因啥贫困、适用什么脱贫政策、家庭年收入多少……陈影张口就能报出来。

“随时要回答贫困户的问题,家访的同时就要学习政策和文件。”陈影说,白天下乡走访,晚上加班加点学习政策和文件,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

那几年,陈影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张行军床。“刘桥镇离县城的家不远,但经常加班到半夜三更,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住在扶贫工作站。”

下村扶贫时,丈夫李同海在外地工作,儿子刚上高一,正是需要母亲陪伴的时候。扶贫工作从零开始,从村里的基础设施到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再到不理解群众的闲言碎语……到处都是难以推动的堵点,陈影也动摇过。

“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是一份信任,使命未达不能后退。”陈影记得,镇领导的谈话、一次次家访中贫困户期盼摆脱贫困的眼神、骨子里的韧劲和责任心,让她快速打消了退缩的念头。

开弓没有回头箭。进村入户,听取村情民意,掌握村里最需、群众最盼的事项,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打牢信息台账基础、项目基础和群众基础。陈影也总结出了一套拉近与贫困户关系的“三真”工作法,即:用真情关怀、用真心融入、用真干取信。

直到现在,陈影还能一口气说出很多贫困户家的脱贫经历——

后吕楼村村民张桂玲,丈夫去世早,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2016年9月入户时了解到她的难处,开发第一批公益性岗位时,陈影就鼓励她报名,每个月增加了800元收入。为了增强“造血”能力,陈影又跟村第一书记商量去徐州考察特色养殖,帮她买回观赏鸽、在院子里搭起鸽棚,做起了特色养殖,她每年又增加了2000多元的收入。

陈影(右一)到农户家指导特色养殖

小城村村民赵艳军妻子患重病,两个孩子年幼,无法外出务工。了解到他有制作卤菜的技术,陈影主动登门,帮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办理了营业执照,并申请了创业补贴,现在,他每年的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着眼“精准”施策,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网络电商”的“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模式,协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以来,刘桥镇共实施到村项目72个,道路硬化20.9公里,特色产业扶贫到村项目30个,建设扶贫车间1个,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600多个,为213名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办理小额贷款717万元。

“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政策支持等方式,如今,两个贫困村从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现在的富裕村。17个行政村中,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就有5个。”陈影说。

接续乡村振兴,担任刘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陈影把扶贫时“久久为功、下足绣花功夫”的钻研劲头“复制”过来,又把这块工作做到全市“冒尖”。去年,淮北市乡村振兴现场会特地放在刘桥镇举办,市里要求把刘桥镇的做法作为“样板”在全市推广。

对比先发地区,陈影依然在学习、思考中找差距:“皖北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收入少,缺乏乡村振兴人才,还需要大力发展产业,整合空心村、做好土地规划,保障耕地‘红线’、发展设施农业……”

为更好履职全国两会,结合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一年多来的思考,陈影认真撰写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乡村振兴部门‘三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部门作用,加快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编辑/刘斌

审签/侯晓然

监制/周志飞

标签: 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