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姓氏 ‖ 王翰林家庙·王堂王氏祠堂——新密宗族祠堂(1)

来源: 顶端新闻

新密宗族祠堂(1)

王翰林家庙·王堂王氏祠堂


【资料图】

□ 杨建敏

王姓是中华大姓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以东周时期的姬晋(王子晋)为王姓始祖。新密王姓也是大姓之一,仅就奉祀始祖的王氏宗族祠堂来说,历史上就有16处之多。

王氏始祖王子晋像

新密王氏宗族祠堂分布在来集镇王堂村、来集村柿园王、翟坡村大王庄,刘寨镇王沟村、仓王村、王咀村,曲梁镇五虎庙村,白寨镇张楼沟村、王寨河村,大隗镇王沟,超化镇王岗村,老城西街,尖山五虎沟村,牛店镇岑庄村,苟堂镇关口村和袁庄乡拐沟村,以刘寨镇王沟村王氏祠堂创建时间最早,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今天,先来说一说来集镇王堂村的王氏祠堂。

王堂王氏,相传来源于山西洪洞县。说是相传,是因为“洪洞迁密”多不可信,此处不论。相传明初洪武年间,王姓始祖王聚奉命率领全家迁密县老城西街,在老君观对面的丁字道口住下,因此后人遂以“观道王”自称。

王氏始居地——老城西街

后来,王氏一支迁老城北虎头岩,又北迁郅山(今拐沟村王庄)。明代正德年间,六世祖王鼎从郅山迁密东吕铁匠沟(今王堂村),定居生息。

王氏迁居地吕铁匠沟

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王氏繁衍,尊宗敬祖,族人始有建设家庙之举。

王氏家祠门额

清乾隆二十二年《创建祖庙碑记》曰:“王氏祖居洪铜,因胜国迁民,移而居于密邑之北郅山,后又迁于浮山里,名其地曰王家堂。迨兴朝定鼎以来,相传十余辈,子姓繁衍,门户割分,住居各择其地,茔域不止一处,不立祖庙以联之,微论族人视若行路,而先人之灵爽亦涣散莫聚矣。合族皆念及此,因举族中讳建功、廷邦、廷英、好恭等首其事,卜吉地于祖茔,鸠工庀材,合族共效其役。建功四人等不惮经理之劳,各竭心力,按人捐资,不数日而庙貌焕然,门楼维新,勒石以作族谱,生者之讳志,因长幼、死者之名,随其序次,另勒碑记,岂徒为观瞻具文哉,亦以尽睦族敬宗之道焉耳。”

此文由王好学撰文并书丹,文中将“洪洞”写作“洪铜”,可见对久远的祖籍已模糊不清。实际上,据中国谱牒学会会员、新密姓氏专家王衍村研究,王堂王氏与刘寨镇王沟王氏是同宗,皆来自明初郑州都堂王,属王璋的后裔。

王氏家祠创立,合族欢欣鼓舞,从此成为奉祀先祖之地。

清乾隆二十二年《创建祖庙碑记》

王氏家祠旧影

王氏家祠为一清净院落,前有高大门楼,后有巍峨殿堂。大殿中供奉王氏列祖列宗牌位,逢年节举行公祭活动,以敦宗睦族,传承优良家风。

民国元年(1912),合族共议,立“春秋二祭”,不忘先祖之功,由王乃同撰文并书丹,刻立《创建王氏祖庙祭祀碑》。

王氏家祠碑墙

民国十二年(1923),王氏修续家谱,镌刻石谱16方,以为永远,同时声明:“有行私损坏石谱……罚猪、羊、戏奉祭。”

新中国成立后,宗族活动废止,王堂王氏祠堂成为公共用房,历经风风雨雨虽多有损毁,文物多有散失,但仍保存有山门、大殿等建筑。直至1994年,文化复兴,王氏十五世孙王麦囤主持,修续家谱,重建祠堂。因祠堂年久失修,成为断壁残垣,只好推倒重建。

1996年祠堂落成,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找回圣旨碑、牛状元碑等部分碑刻,一份久违的文化气息在古老的祠堂内重新荡漾开来。

王氏家祠新貌

王堂王氏祭祖

在新建的大门之上,悬挂两方石匾,一方书“大清顺治年间武昌府总兵三怀”,一方书“大清咸丰壬子年钦点翰林院化堂”,说的是新密王氏历史上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六世王三怀,清顺治年间出任游记将军,为从三品武官,后升任湖北省武昌府总兵,二品武官。

十一世王化堂,幼时家庭贫寒,发奋读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考取第二甲86名进士。后入翰林院,先后任监察御史、山东运河兵备道、浙江盐运使等职,诰授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人称王化堂为“王翰林”,在当时的密县颇有威名。

王化堂故居

王化堂晚年告老还乡,居住在王家楼院,卒后选吉穴造坟,广四十亩,置石马石羊,植松柏造小河,规模庞大。可惜在1958年被王堂大队无知领导指挥扒掉。其墓碑今存王氏祠堂。院内另存有清同治六年(1867)王玉成墓碑和同治八年(1869)传胪牛暄书《孝廉王先生墓表》。

《孝廉王先生墓表》(俗称牛状元碑)

王氏后人守着古老的祠堂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