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观察:评论丨应继续采取措施 推动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资料图)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3月和一季度金融数据统计报告。报告显示,3月金融数据总体上较为亮眼,广义货币(M2)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长强劲,超过预期。这表明,随着前期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效应显现,市场信心得以提振,有效融资需求加快回升,宏观经济恢复态势不断稳固。下一步,应继续采取措施,推动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

从货币供应看,3月末M2同比增长12.7%,增速虽然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为2016年中以来次高水平(仅次于上月末的12.9%)。3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1%,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M2增速继续保持在高位,主要原因是在需求回升、降准落地等因素支持下,贷款规模再创新高,以及财政靠前发力加大货币投放,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增强。这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

从社会融资看,据初步统计,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其中,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07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快。从信贷增长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其中,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在较高基数上同比多增7497亿元。央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8.4%,比上季上升19.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

从信贷结构看,3月份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项仍然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其中,3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2.7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的69.4%;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8.99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的84.8%。我国全面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政策环境加快转好,企业信心和预期明显恢复,这是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投放加快的关键。今年银行较早开展“开门红”旺季营销活动,本着“早投放,早受益”加大项目储备和安排,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靠前发力,共同推动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强劲增长。但是,在一季度10.6万亿元的信贷增量中,住户贷款增量为1.71万亿元,仅占16.1%。应该说,信贷需求“企业强,居民弱”现象犹存。

不过,从3月信贷增长情况看,居民部门有效融资需求正在逐步恢复。3月单月住户贷款增长1.24万亿元,增量远高于1月的2572亿元、2月的2081亿元。其中,3月住户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6094亿元、6348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246亿元、2613亿元。住户贷款触底之后有力反弹,与近期消费市场复苏、房地产市场回暖等情况基本吻合。这表明,随着宏观经济不断转好,居民工作和收入趋于稳定,信心和预期明显恢复,投资、消费需求呈现回升态势。央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度减少3.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分别比上季度增加0.5个、3.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3月M2与M1“剪刀差”有所扩大。3月末M2与M1“剪刀差”扩大到7.6%,而1月和2月分别是5.9%、7.1%。从1月到3月,M2与M1“剪刀差”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从直接因素看,与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复苏阶段及企业短期存款有所回落等有关。从根本上看,这反映出部分市场流动性并未高效进入实体经济,企业投资需求和对未来预期还需要进一步提振。

因此,要全面、理性地看待一季度金融数据,既要看到数据背后的积极进展,也要看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增强政策措施的灵活性、精准性,继续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加快推动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

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当前并无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从货币政策看,应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进行降准降息,长短结合、量价并举,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将流动性更加精准地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