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滚动:“活下来才有未来”:面对裁员潮,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求职百科

经常看新闻的读者,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应该有个大致了解了。

寒气逼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面上看,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今年,互联网公司又是裁员,又是缩招,市场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要换过去,好家伙,各大公司急着抢人,有的同学,手上有好多个 Offer,在那各种嘚瑟。

今年,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这是现实。

供需关系变化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司选人的标准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从候选人的角度,想拿到一个 Offer,需要 PK 掉更多更优秀的人。

这个也不绝对,只是给你个预期,特殊的时候,如果你要换工作,预期也得做下迭代,不然心态容易崩。

其实广大民众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寒气了,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很焦虑了。他们需要的是希望,是笃定。太多的寒气,太多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疏导的话,很容易转化为愤怒和戾气。

我自从2007年底进入职场,马上就遭遇了金融危机,本职工作一直是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 所以一直处于大型重组,组织升级,机构调整的漩涡中心。

大大小小的裁员重组也见证参与了20次以上,可算是不折不扣的长期在寒气中行走的过来人。

过分的悲观和乐观,都会对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市场判断产生偏离。

这篇我就和大家聊聊,面对寒气,如何对外部环境和自我认知有更准确的认识,打造核心竞争力,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寒气的冲击。

Photo by Ant Rozetskyon Unsplash

1淘汰谁?

最近,我这边许多分布在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业务一线的朋友也在分享他们感受到的寒气,但也有不少喜讯,好几位都拿到百万级以上的offer。

从大趋势来看,业务利润增长达不到预期,投资者就会给企业管理者压力,大部分行业的确是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你看曾经攻城略地、到处买买买的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京东、美团这些互联网巨头,哪个不是在砍边缘业务、往社会输送人才?

在谈如何应对之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下企业裁员的基本逻辑。

裁员的顺序不是职位、薪酬等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越是高级职位,越不单一。至于决定因素,分为业务层面和个人层面。

业务层面,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1. 整个业务被砍或团队全军覆没。哪些业务容易被砍呢?简单的说就是断了以后短期对收入没有影响的非核心业务,以后想续的时候可以续上。

2. 兼并二选一,团队全砍。比如我参与的几次兼并整合项目,各个部门直接就是二选一。

3. 砍人不砍业务,团队缩水,业务不变,有时候也是挤水。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的是业务的正常运转,具体策略由业务类型决定。

4. 砍人砍业务。人也砍了,业务也做缩减,保留星星之火,只留骨干员工。

photo by Nur Andi on pexels

个人层面,逻辑就比较清晰了:

直接取决于劳动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个人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不可替代性决定因素就是,你在管理层心中被赋予的分数。

- 岗位对公司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

一般来说,核心业务的团队是不容易被碰的。能够成为核心业务,说明这个团队本身在行业里是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还有可能还会在非常时期,给团队更多的激励,来稳住他们。

- 岗位可替代性强不强?在企业需要的时候,能不能很容易从市场上找到胜任的人?

比如一个运营部门,有一个负责数据统计的岗位,肯定重要,但是换个人来,也能干,这时候员工的个人能力不重要,甚至培训个几天就能上手。这个时候如果人太贵,直接砍了,以后需要的时候随时招一个顶上。

我们经常看到公司在大量裁员,但同时又在招人,特别是那些很难被替代的岗位。一般来说,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越强,就越难被替代。当然这和所处公司的规模,文化都有关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还要考虑相对替代成本。

比如你是个项目经理,一个很复杂项目你做了2年,而且这个项目很成功,客户关系很好,那么你在这个项目上就相对替代成本过高了。并不是你这个人在所有地方都是不可替代的,而是这个项目,或者实施这个项目的公司里,要替代你,项目和公司就会有损失。

所以一般公司的逻辑都是让每个员工都可以被替代,规避人才流失带来的风险。但正因为公司想要让每个人可替代,那么作为员工就一定要让自己不可替代。

总结一下,个人核心竞争力需要具备三个标准: 一是区别于他人的差异化特征; 二是围绕个人(或组织)的目标; 三是持久性。 差异化特征就是说,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你的替代性。 换句话说就是你所处的 岗位能不能被别人快速代替。 比如银行出纳现在就正在被机器代替;翻译,绘图师就在被AI代替。 围绕目标就是说,光有差异化特征还不行,你的这个特征必须能帮助组织或个人完成目 标。 比如你是一名汽车维修师,可是你的优势是绘画,这就不能帮助组织完成目标,也 不能帮助你自己完成目标。 持久性就是说,你的优势在不断地精进,在不断地优化,以至于没有人能超过你。 2核心稳定性

我身边有一群同事兼战友,在这十几年的金融风暴中,无论是公司被收购,倒闭或者业务被砍,在行业内外总是有工作邀约,而且还是高薪。

经常是隔了好几年,在另外一个公司或者项目上遇到,见面击掌问候“别来无恙”,可谓职场“不倒翁“。那这些人有什么特质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 内在的稳定性。无论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变化的,自己心里有一个内在的稳定性,而不是一个有风吹草动就慌了神。 前面说道,过分的悲观和乐观,都会对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市场判断产生偏离。当然这个内在稳定性, 肯定是建立在对自我实力和外在市场需求的准确认知上面。

许多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的时候,最最直观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我们白纸黑字的学历,考试成绩和社团活动经历,这是很多年轻人同往自己向往企业的敲门砖和门槛。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可是,随后的工作,你会发觉,后来的工作几乎方方面面都是对于你个人所有综合能力的考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压的任务下,你的其他的各项能力,比如说,学习力,沟通能力,理解力,创造力,亲和力,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都会一一崭露头角。

这个时候, “识自身”,认识自己就尤为重要。

而且,我们更多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中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才是真正可以不断提升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

有内在稳定性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目标比较清晰和自律的。

一定是先有目标才有工作。得先尽量想清楚自己大概是想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最后再去 match 公司,而不是先选了一家公司之后,然后再去找目标。

工作前 5 年,想不清楚目标,还情有可原,但都工作七八年了,还浑浑噩噩,那有点说不过去。

工作是为你的个人人生目标服务的。

想换工作?现在我的建议都是:稳一稳,忍一忍,等一等。千万不要某天情绪一激动,就裸辞。

冷静下,除了薪资,也思考下自己长远(至少 3 年)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事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些话,听起来空荡荡的,但其实,非常务实。

第二,不迷信“稳定”的雇佣关系阿里巴巴曾经的战略官曾鸣曾说过:“ 未来的公司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合伙人,一种是无关紧要的人。 ” 比如我的一个同事的职位是商务总监,负责公司的销售部门。但是在每一周的管理层会议上,她都会专心记录其他部门业务的进展,并积极从商业化角度提供反馈。 我经常咨询她本职工作以外的事项,她从不因为这些并不属于她职责范围就划清界线,而是永远能站在最符合公司利益角度为我提供建议和思路。 对于普通员工,要做到这些层面肯定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修炼。那么你们现在可以做的是,拓展自己的视野,积极思考你的工作和周围部门和人的关系,打造积极的关系,培养系统性思维。 人脉、圈子还是挺重要的,和能力一样重要。别忽视,别偷懒。 中年求职,还和年轻人拼简历,很难。。。 最后,我想说的是,强调努力学习与认真做事,不是为了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为了你们将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倘若有一天,你们觉得周遭的环境不适合自己,有一点防身的本领,至少让你们不至于失去“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无需一味地忍耐或者委屈自己,仰人鼻息地过上一辈子。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