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走出去”拓宽“朋友圈” 焦点速看

来源: 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在城市北端,合肥北站物流基地,中欧班列呼啸而出,满载货物,奔向欧亚各国。同时,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列车也从这里启程驶向上海芦潮港,出口至荷兰鹿特丹等地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合肥“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稳健,以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全力构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大本营”建设加速推进

近日,合肥国际陆港项目(一期)顺利竣工验收,今年将投入使用。作为合肥对外开放发展的主阵地,其建成后将为合肥全面融入全国物流大循环,打造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提供更大助力。

什么是国际陆港?国际陆港又称无水港,是指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合肥国际陆港是合肥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可以说是中欧班列的“大本营”之一,是合肥对外开放发展的主阵地。

据介绍,此次竣工的一期工程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包含综合楼、拆拼箱区、物资仓库、海关检验区等。项目建成后,将提供1.2万平方米仓储使用空间,集装箱位达3300个。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合肥国际陆港可满足年货运量8.2万标箱。

“以前合肥国际陆港没有独立的运营基地,依托合肥货运中心货场。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运量不断攀升,已经由原来的每个月几列发展到现在的每个月三四十列。”合肥国际陆港投资建设部经理宣友军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可开展贸易、仓储、报关、集装箱租赁、市内短驳等班列附加业务,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形成对中欧班列集货、分拨的高效支撑,助力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频率提升10%。”

作为陆港多式联运示范点,未来,合肥国际陆港将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国家铁路口岸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四个国字号”品牌,最终实现“海关+口岸+国际贸易+国际陆港型物流枢纽”四位一体发展。合肥国际陆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中欧班列重要的集散中心,促进合肥成为多式联运节点城市。

畅通开放通道

开放发展,通道先行。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也是区域开放的重要平台。虽身处内陆,合肥在水、陆、空等大通道方面的建设,为人所称道。

在高铁建设的浪潮中,合肥抢抓机遇,推进京九、商合杭、合安、合蚌等多条线路建设,形成对外8个方向“米”字型高铁辐射格局。目前,合肥铁路网密度达772.9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高铁里程524.3公里,高铁网密度达458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通车里程和高铁里程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1位。

合肥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作为带动合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双翼”,为合肥市以及周边城市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搭建“钢铁桥梁”。

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出发,一路向西,这条通道合肥中欧班列跑了近9年。作为合肥对外开放的一张闪亮“名片”,合肥中欧班列已累计发运突破3100列,编织出一张国际物流网络。

“最开始我们开通合肥中欧班列的时候,企业都不知道,很多都是靠货代来搭桥,现在很多企业会主动找来,比如江淮、奇瑞、美的、美菱、TCL等,很多本地企业都是和我们直接联系合作。”合肥国际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拓展部副总经理耿茂琳表示。

同时,合肥中欧班列还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货物品种从最初的服装、工艺制品为主到如今的太阳能光伏、传感器、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门类齐全、货源多样;从单向去程线路,到累计开通100条路线,实现点对点直达德俄法等18个国家,汉堡、赫尔辛基等112个国际站点,基本实现了对欧洲全覆盖。

而在“双翼”的另一侧,海铁联运扬帆起航。合肥海铁联运班列开通以来,发运量逐年走高,已从2015年开行初期年发运458车、916标准箱增至2022年的年发运30166车、60332标准箱,年发运量达到开行初期的65倍以上。

合肥海铁联运发挥了“铁路+港口”大运量、大纵深、高效能的优势,已成为合肥企业货物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2023年一季度合肥海铁联运共发运8298标准箱,同比增长34.80%。

合肥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各类开放平台提质增效,各项支持政策务实高效……未来,合肥仍将坚定不移走对外开放的道路,全力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记者 潘子璇·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