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讯:湖北那个带着农药“自杀”的妈妈,让我看到那么多人在为自己活着而道歉

来源: 米粒妈爱分享

文 | 米粒妈

这几天的一个热搜,看得米粒妈特别难受。

湖北黄石,一位70岁的老母亲,因自己身体不好,不愿意成为儿子的负担,不想替儿子增添压力,于是她思量再三之后,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带上农药,独自离开了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米粒姥爷就是湖北人,所以这则新闻让我感觉格外真切,而且也觉得事件离我并不遥远。

在湖北农村,老人自杀的事情真的不罕见,虽然新闻中的母亲离家之后,她的儿子及时发现,立即报了警,经过六个小时的寻找,70多岁的妈妈被找回来了。

但是老人在警察局依然颤颤巍巍攥着农药瓶的样子,实在是太让人心酸了。

儿子当场泣不成声,很难想象,如果找到母亲的时间再晚一点,会是什么结果。

不想拖累孩子的妈妈们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操劳奔波。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供子女上学、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

年轻时的父母披荆斩棘,为了子女的学业,婚姻、买房、带孙辈等问题奔忙半生,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孩子也已经独立了,老人们却总是感觉,自己的使命结束了,变成了孩子的拖累。

对于老去的父母来说,角色的转变真的很难。他们大半生都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家庭的付出者,要让他们开始对孩子索取,他们的心里也是真的不是滋味。

很多子女工作都很辛苦,有自己的家庭要供养,有的经常加班,有的甚至要到外地打拼。老人看着子女这么勤苦,当衰老不可避免地来临,脑子里却只剩下对孩子的歉意。

当他们的最后一点价值被榨取殆尽之后,就会陷入一种孤寂的状态,这种“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心态,足以让他们选择自我毁灭。

米粒妈看到一个类似的新闻,在离湖北武汉不到100公里的一个村庄里,69岁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

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后来研究团队专门对这个村庄做了调查才发现,这个村里的老人全都是非正常死亡。

之后,研究团队又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们发现,湖北老人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村里老人的一句话,让米粒妈瞬间破防:

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

因为担心拖累子女、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选择“自生自灭”,想趁着自己尚能维持一丝“体面”的时刻离去,当米粒妈得知这是好多农村老人的想法,真的非常痛心。

身为父母也身为儿女的我们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负责米粒的生活学习,也要照顾好米粒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位老人。

因为兼有两种身份,所以米粒妈更能切身体会那种心情。一方面不想拖累孩子,一方面又想给父母尽到责任,这可能就是人到中年最真实的心态。

主持人张泉灵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她有一次去偏僻地方的敬老院采访老人。

在说话的过程中,闻到老人身上的气味。

她小心地问老人,多久洗一次澡。

老人们说:

尽量不洗澡,因为年纪大了,洗澡容易滑倒,一旦摔倒,儿女的下半辈子就麻烦了。

他们用减少洗澡的方式,防止意外发生的概率,才会有我们一直“嫌弃”的“老人味儿”。

很难想象老人对自己的衰老有多么的恐惧,又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当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现有的稳定局面,生怕因为自己的闪失而给孩子造成麻烦的时候,真的是格外让人心疼。

老人都有这种心态,但绝不能说这种心态的产生是合理的,就是对的。

米粒姥爷家里六个兄弟姐妹,只有他走出了寒门。他现在全额负担我奶奶的生活和养老,给奶奶买了房子,还以市场的阿姨价格雇佣姑姑日常照料。奶奶成了全村最长寿的老人,但总因此感到抱歉。

之前我爸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 ,我经常听到奶奶说:“我活的太长了,早就活够了。”“我活这么久,太给你们添麻烦了。”

言外之意,都是对自己活着的一种愧疚。都说“养儿防老”,但在老人们的眼中,却全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曾经总是骂我们,对我们提要求,动不动就训斥我们的父母,开始对我们变得小心翼翼的。

可能我们正在忙着什么工作,忙着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看见父母的改变,但是格局真的在暗暗改变了,当父母变得小心翼翼,我们也真的该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态度。

撒贝宁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故事,曾经他也将自己的父母,从武汉老家接到北京一起居住。

看似双方都可以安心踏实,但忙碌的工作让他即使与父母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却也不经常与二老相聚。

更现实的问题是,离开了环境更加熟悉的老家,

父母们不仅社交圈子变小了,整日“被困”在家中,同时也并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许多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往往让老人们犯难。

他们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度日如年地孤独着。而当他们要被迫询问子女那些先进的设施如何使用的时候,他们的自卑和小心翼翼,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孤独。

子欲孝亲不待

有时候道理咱们都懂,但因为太忙,自己每天都被各种事情压得喘不过气,就常常理所当然地慢待了父母,觉得他们永远可以守在我们的大后方,为我们提供无条件的支持。

前几天米粒妈在街上等红灯,有老两口跟我搭话,问我手机上的一些基础操作怎么弄。他们说要去赶飞机看女儿,但是电子机票不会用,太复杂了。

我给他们弄的时候,发现对于老人来说真的麻烦。很多步骤需要切出来接收验证码,再切回去输入验证码,而老人,根本不知道验证码为何物。

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每个子女,都能在父母求助的时候保持耐心?告诉他们什么是验证码,或者直接帮他们弄好?

是不是会因此表现出一丝不耐烦,而这个不耐烦的微表情,是否就是为自己活得长而感到抱歉的诱因?

老人的“不配得”感,往往来自于精神世界的空虚,而非物质的贫乏。与其说生命价值的危机存在于物质上,不如说其实是情感上出了问题。

很多时候,老人之所以没能感受到来自子女的安全感,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太忽视他们的感受了,有时候一个不耐烦的眼神,一句敷衍和抱怨,都可能让他们失眠一整夜,甚至觉得自己是个拖累。

而当子女足够孝顺,父母的“配得感”足够强,就算是家庭条件再困难,他们也不会想到用自杀的方式去了断,因为他们知道,对于子女还说,自己才是整个家的精神支柱本身。

米粒妈写过一个考上武大的学霸小姐姐:《那位763分上武大,照顾瘫痪父亲还能保研的学霸小姐姐,诠释了真正的强者思维》,她出身寒门,跟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推着三轮卖糕点供她上学,在煤油灯下给她拉二胡、缝衣服。这是贫苦生活中,父亲给她如山的爱。

后来她考上武汉大学,父亲却瘫痪在床。她做三份家教赚钱照顾父亲,还在学校门口租了个小隔间,把父亲安顿在那里方便照顾。

她每天坚持给父亲按摩,当父亲终于醒来那一刻,父女俩抱着痛哭失声。

再艰苦的条件下,只要有孝心,想到父母曾给过的恩情,其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而这个父亲也绝不会以死来给予女儿解脱,因为他知道,他就是女儿的精神支柱,他们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彼此的依靠。

这个世界上,几乎除了亲情之外,没有什么爱是无条件的。当父母为我们奉献了大半生,把他们晚年的生活担负起来,我们是责无旁贷的。

对父母多一些耐心,给足他们安全感,他们是不会想要自杀的。当他们觉得要为自己活得太久而道歉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确实是这样。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米粒妈很喜欢李宗盛的一首歌,叫《新写的旧歌》。这是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写来纪念父亲的一首歌,把子欲孝亲不待写绝了。

先是担心 自己没出息

然后费尽心机想有惊喜

等到好像终于活明白了

已来不及

他不等你 已来不及

他等过你 已来不及

短短几句歌词,就唱尽了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其实身边我们觉得有点烦、有点笨笨的父母,才是最应该珍惜的人,因为当你蓦然回首,感觉到遗憾的时候,已经就追悔莫及了。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