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共话科技未来:AIGC让科幻照进现实 Web3产业协作未来大势所趋

来源: 界面新闻

从上个世纪的阿兰图灵论坛,到达特茅斯的会议,1950年代起就首次出现了“人工智能”概念,但AI进程经历了几起几落。符号主义,廉洁主义,行为主义等不同理论先后出现,人类锲而不舍地追求制造出一个接近人类智能水平的机器,也饱经波折。

今天,AIGC及其相关应用不断涌现。“人的思考是一个线性系统,而现实是一个非线性的规律,尤其是科技的发明。”科幻作家陈楸帆如是说。

9月8日上午,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从科幻到科技:Web3·元宇宙·AIGC”在上海黄浦世博园举办。本次论坛由界面新闻、蚂蚁集团数字科技事业群共同主办,围绕Web3.0和元宇宙,邀请了来自计算机科学、区块链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作家、企业家齐聚一堂,面向行业技术专家和开发者,交流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沿趋势、展示Web3.0科技成果。


【资料图】

在开场演讲中陈楸帆提到,人类倾向于高估科技的短期效应,而低估长期影响,不管是VR元宇宙,还是现在大火的AI。但不同科技都会经历一个从爬坡到达期望值顶峰,然后期望落空开始坠入低谷,后来又慢慢爬坡稳步发展的过程,像波浪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元宇宙已经在往下走的阶段,而生成式AI正在期望的顶峰。

“未来已来,只是分配不均”,陈楸帆引用了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话,未来科技抵达每个国家、每个阶层乃至每个个体同样也是不均的,如何尽量维持一个普惠、平衡、公平的分配制度,在新科技浪潮涌来之前,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科技打破虚实界限,打开未来

Web3代表了分布式技术体系的未来,而元宇宙带来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生活方式,Web3、元宇宙和AIGC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并为产业数字化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力,打通虚实之间的界线。

从产业观察的角度,中科深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成维忠表示AIGC正在“生成”一个创造性的未来。AI NPC、数字人客服、虚拟主播是现阶段技术可以支撑的落地场景,成维忠相信,未来几年里,在内容生产流程中,只需输入一段文字脚本,就可以生成电影镜头,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想象,未来五年或可能实现。

元宇宙就是一个3D的沉浸式环境,因此需要一个3D的AIGC,而3D AIGC需要解决的生成问题,是虚拟角色的表演,即虚拟人的动作和表情实时AI生成。动作表情生成训练周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人表演,到双人交互、多人交互,直到任何场景物品的交互,目前行业技术发展仅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单人表演,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在内容营销领域,咖菲科技也已经将Web3、AIGC等技术应用到具体商业场景中去。咖菲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石岚展示了3D实时渲染的引擎,是如何跟手表、鞋、衣服等电商商品做具体互动,这些AR营销与试穿带的实现,能够提升极致的产品细节和沟通效率,电商商家未来可以用更多的技术方式,来替代图文、视频跟用户互动。

事实上,咖菲科技的实践已经证明其商业效果,运用了3D、AR、元宇宙、AIGC等技术的案例,最终也获得了客单价的增加和用户停留时长的提升。

科技手段,正在将科幻世界真实地呈现出来。

解决隐私安全问题,Web3改进互联网生态系统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Co-Chair of IEEE big Data Technical Community,上海交通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李颉认为,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些都是资源。怎么运用资源,同时让其可信,并遵循规则分享,都可以利用Web3.0的思考在区块链的支撑下交易来做。未来,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构建Web3产业协作的未来形态是大势所趋。

他强调,AIGC,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融合,能加速元宇宙应用的发展,但也更需要Web3.0来治理,在新型互联网世界中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全产业链的提升。

过去,科技行业擅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但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的治理,这两条恰恰与Web3.0及区块链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元宇宙技术研究所所长、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陈钟看到,AIGC会支持元宇宙的进一步落地,无论是虚拟人,还是应用于工业、医疗,意义都非常重大,元宇宙给予了一个空间计算的边界,让它的持久性的演进成为了可能。

“我认为区块链(Web3.0)有望大幅改进现有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有效解决Web2.0时代存在的垄断、隐私保护缺失、算法作恶等问题,向可信互联网、价值互联网、智能互联网、全息互联网更高阶的发展。”陈钟表示。

科技企业也在拥抱革命性的Web3,纷纷发布面向香港及海外市场的Web3相关产品及服务,以抢占市场机遇。会上,蚂蚁集团正式发布Web3品牌ZAN,为香港及海外市场提供面向Web3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Web3应用创新及产业规模化发展。

回望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似乎都与文学作品离不开关系。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Simon Lake,是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的科幻概念里获取灵感;手机的发明,则来自于经典电视剧《星际迷航》里,柯克船长在飞船里使用的通讯器。平板式电脑,则受到库布里克1968年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启发。

现在很多的科技发明,都可以在过去的科幻作品找到 “蛛丝马迹”,但事实是,更多小说里的预言最终都落空了,或者走向错误的方向。

“科幻小说最大的价值不在于预言未来,而是打开对未来的想象力,打开无限的可能性。”陈楸帆呼吁,人类仍然应该打开想象空间,描绘一个想要创造的未来,这样才能够凝结共识,帮助每个人去抵达这个想要的未来。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