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讯息!融入大湾区 香港的“国际科创中心梦”能成真吗?

来源: 界面新闻

近期香港在一系列动作之下已然成为Web3风口,于上周举行的香港数字经济峰会上,Web3话题也是绝对的主角。不过人们或许忽略了香港的另一潜在目标:背靠内地,发展科创产业。

香港一直以金融服务及贸易物流为经济支柱,但在一些评论者眼中,这反而成为香港的“资源诅咒”——某个地区拥有大量某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形成工业化长期低水平、产业结构难以转型升级、过度依赖某单一资源的窘境,例如中东的石油资源。


【资料图】

过去数十年,香港在房地产、金融及贸易产业拢聚大量资源,但也错失了科技与互联网的机遇。尽管港股承载了大量的科技型企业,但它们的业务重心往往在内地。过去两年,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其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显示,新加坡已超越香港升至第三位。

眼下,香港经历了社会阵痛与疫情影响,人员流通恢复,其不仅想延续在金融业上的优势,抓住Web3机遇,也想在科技这条路上“补功课”,再造一个世界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将金融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这四大领域作为具有优势的发展范畴。

按照香港特首李家超在数字经济峰会上的致辞,“香港既有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持,又与世界接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点战略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这体现在具体的帮扶政策上。香港2022年施政报告提到,港府去年12月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港元的“共同投资基金”,用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同时推出了100亿港元的“产学研一加计划”,推动香港研发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而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香港也划出不菲资金用于支持科技产业,例如分别拨出60亿港元和30亿港元以支持生命健康科技研究、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等前沿研究。

在人才输入方面,香港去年除了推出面向全球高端人才(包括年薪超250万港元或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的人才)的“高才通”计划外,同时也放宽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以输入更多本港短缺人才或科技人才。

如今,内地对于香港而言是人才输入地,也是更广阔的市场。香港创科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告诉界面新闻,“我们鼓励香港初创企业(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去内地发展。但同时香港也在建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现在已经有4000多家初创公司留港发展。”

另一方面,香港对于内地企业而言意味着国际化的前哨站。数码港行政总裁任景信认为,“很多内地公司来港,也是希望通过香港国际化环境来做‘跳板’,走出去,去做国际化的版本。”

美团是近期将香港用作“跳板”的代表案例,美团外卖目前已经在港筹备招募骑手、运营等本地人才,作为境外业务首发地。而公司面对的是来自foodpanda和deliveroo两大国际平台的竞争,以及与内地不同且严苛的政策要求(例如香港尚不允许电动单车上路)。对于筹谋出海的科技企业而言,香港的确是个成本更低也更方便的国际化试炼场。

近期AI大模型建设在内地企业间已形成一场赛跑,香港也正考虑建设本土AI超算中心的可行性。不过在提到会否与内地互联网企业合作,还是扶持本土企业建设大模型时,孙东没有正面回应界面新闻。他表示,港府将保持开放的态度,紧密关注AI技术发展,正在与业界商量合作。

目前,被香港贸发局列为人工智能代表企业的是阿里巴巴与商汤科技,这两家公司自2018年起在香港设立了相关的AI实验室。

在企业孵化方面,香港两大科技产业园是科学园与数码港,分别容纳了1200多家和2000多家科技企业(2022年数据)。港府还计划继续扩建,2025年起提供共约10万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作为对比的是,香港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港收益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银行除外),从业的机构单位约有9300家,就业人数约102500人;收益排第二、第三的是保险业与银行业。

可见目前香港科技企业数量和创收力量还不算高。融入大湾区,联合广深一起组成“广深港科技集群”,才能让科创产业真正成为香港新的发展动能。眼下有两大位于深港边界的新区规划,落马洲河套地区以及北部都会区,被寄予发展创科研究合作基地的厚望。不过数码港行政总裁任景信坦言:“(北部都会区)计划,老实说要看到成果还需要一些时间。”短期来看,数码港目前正着眼于配合深圳地区(例如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厂),期待两城合作,实现互补。

香港的优势是国际化的人才与市场环境,排名领先的教研机构,低税收;劣势是极高的劳动力和用地成本,而后者或许能在一系列官方帮助之下得到缓解。如李家超所说,“必须拥抱数字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多挑战之下,香港来到了不得不“华丽转身”的节点。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