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简讯:“天量”再现 质押式回购成交额超8万亿元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受多重因素叠加,近期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创新高。

Choice数据显示,4月6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达8.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此外,上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额为7.53万亿元,日均成交较前一周增加1.58万亿元,增加明显。


(相关资料图)

业内人士分析,债券市场“加杠杆”热情攀升主要与跨季后资金面宽松以及“资产欠配”现象重现相关。

资金面维持宽松

近期,资金面维持宽松态势。4月7日,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1.9965%,低于政策利率水平。Choice数据显示,自4月3日起,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一直维持在2%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4月3日到7日,央行进行了大额逆回购回笼。在此期间央行公开市场共有1161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在公开市场只进行了290亿元逆回购操作。由此,上周净回笼资金为11320亿元。

为何在大量流动性回收的情况下,资金面仍维持宽松?一位券商资管投资经理助理解释,3月份央行超额续作MLF以及超预期降准使得大量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在此背景下,再加上跨季之后银行面临考核压力变小,倾向于融出资金,从而使得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

“上周四大行净融出规模达到3.88万亿元,创了2021年以来的新高。”上述人士说。

一位债券交易员表示,在资金面宽松情况之下,机构“加杠杆”成本变低,它们可以用更低的资金成本去“借短投长”博取息差收益。

机构“加杠杆”博收益

债市“加杠杆”也与近期“资产欠配”有关。

一位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从供给端来看,今年以来,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许多高评级企业纷纷选择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使得债券融资渠道受冷落,高评级信用债供给下滑。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非金融企业今年以来的发债金额为37907.82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9042.83亿元。

而从需求端来看,投资者整体的久期偏好和风险偏好下降,机构策略集中在短久期中高等级品种。目前1年期高等级信用利差均已压缩至历史极低水平。

“在整体利差偏薄的情形下,为做出相对收益,我们只能在资金面稍微宽松的时机去加杠杆博收益。”上述人士说。

海通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今年以来信用债表现更优,短久期中高等级信用债交易较为拥挤,其利差被压得很低,机构不断加杠杆套息增厚收益的诉求也强。资金跨季结束后,机构加杠杆情绪快速回升。4月7日当周银行间债市杠杆率环比回升1个百分点至109.4%、距离年内高点仅有0.3个百分点的差距。

警惕资金面波动风险

不过,去年末“赎回潮”冲击仍然历历在目。多位市场人士提醒,金融机构应注重负债端的稳定性,谨防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向好带来的债券市场调整,谨慎进行“加杠杆”行为。

建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由于实体融资需求旺盛,预计银行二季度信贷投放规模虽较一季度减少,但同比可能延续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市场结构较为脆弱,一方面今年市场流动性回归中性,资金面波动放大,加杠杆套息操作的难度上升;另一方面,理财在经历了去年的赎回风波后,负债端的脆弱性成为市场隐忧。

“若经济数据大幅改善,债券市场调整,‘卸杠杆’时可能发生踩踏行情,机构应谨慎运用套息策略以维持仓位充裕的流动性。”一位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说。

此外,多位市场人士也认为,从资金面看,相比3月以来央行呵护流动性和降准引发的流动性宽松,4月流动性有回笼趋势。

市场人士认为,4月上旬资金面预计相对平稳,而随着4月17日税期临近,资金价格有上升趋势,波动也可能加大。建议投资者在正常杠杆套利操作的同时,密切关注大行资金融出能力的变化,提前规避资金波动风险。

不过也有人表示不必过度担忧“杠杆”风险,中泰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分析师肖雨就认为,回购成交量并不是衡量杠杆率的精确指标,特别是跨季时点回购成交数据容易“失真”,考虑到正回购余额上周创新高后逐渐下降,非银机构整体净融入资金规模不升反降,特别是考虑到近期大行和股份行资金融出能力处于高位,当前“加杠杆”风险可能还不算高。

“同时,从上周二级市场现券交易情况看,短债交易拥挤度并未继续上升,主要买盘来自农商行、理财等加杠杆倾向偏低的机构类型,此外,相对于‘加杠杆’,基金‘拉久期’的意愿提升更明显。”肖雨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