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母亲》《张桂梅》两场大戏让观众现场飙泪,折子戏专场精彩继续听醉听曲人

来源: 凯迪网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任利 李珂 刘世鹏

今晚(2日)6点多,距离演出还有一个小时的样子,石家庄大戏院、石家庄人民会堂和河北杂技团天缘剧场门前便排起了进场的长龙。当晚,江苏梆子《母亲》、滇剧《张桂梅》以及折子戏“青年戏曲人才展演”专场(第二场)分别在三个剧院同时上演。演出中,名家新秀齐聚一堂,名段绝活轮番上演,一招一式间尽显东方韵味,一腔一调间彰显戏曲魅力,再次点亮河北“戏窝子”。


(资料图)

江苏梆子《母亲》演出地点:石家庄大剧院

梆子戏《母亲》掀起红色感动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梆子戏《母亲》的尾声,当这首质朴的唱词唱起时,许多观众抹起了眼角的泪水,现场同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散场后,眼角依然湿润的王女士感慨这部戏太过催泪,观看中她几次去擦拭眼角的泪水,“这部戏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位平凡女性朴素而伟大的革命情怀,让人大为感动!”

”这部戏的创作灵感,是从一面锦旗而来。”江苏梆子剧院副院长孟国栋说,曾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一次机会,看到了一面献给“人民的母亲”的锦旗。这面锦旗的背的后讲述了一位山东普通的农村妇女将孩子送上淮海战役战场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剧团还专程到山东沂蒙老区深入调研,在不断创排剧目中,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断完善。扮演范大娘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燕凌已演出此剧近200场,但每次演出时,仍能将表现淮海战役军民关系的力作表现得入情入理,将最饱满的演出状态献给观众。燕凌认为范大娘不止是范大娘,而是成千上万位支持淮海战役的女性的缩影。可以说,主创团队将那个年代中国女性的隐忍、深明大义等美好品德都都集中在这个人身上呈现给观众。

图为《母亲》演出现场。杜船摄

音乐创新让人耳目一新

江苏梆子,俗称大戏,又叫徐州梆子,流行于江苏省徐州一带,因唱腔多用梆子击拍而得名。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河北观众也是江苏梆子的爱好者,有的还颇为“懂行”。

音乐是这出江苏梆子戏《母亲》的亮点之一。在这出梆子戏的乐池里,几名“懂行”的观众发现,除了传统的板胡、司鼓、梆子、二胡、扬琴以外,还多了圆号、小号、黑管、长笛、大提琴等西洋乐器。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组合?孟国栋解释,为了使音乐更为丰满,《母亲》的确尝试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器,并且对乐器编配方法进行了革新。“在保证戏曲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为了体现淮海战役的恢宏场面,融合了西洋乐器营造出战争场面的效果,也是对传统梆子戏的创新。”

观众能听得清唱腔,伴奏又“唱轻补重”,音乐的加持下,也将整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音乐与传统戏曲有很大不同,传统戏曲和西洋乐器擦出了火花,仿佛让人置身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一位观众说。

一部红色戏剧,恰如一堂鲜活的“情景党课”。带着孩子来观看的韩女士说,她这次专门带着9岁女儿来观看这样的红色题材,目的就是让孩子更加生动地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图为《母亲》演出现场。杜船摄

滇剧《张桂梅》演出地点:石家庄人民会堂

滇粹致敬榜样观众潸然泪下

她叫张桂梅,是孩子们口中的“张妈妈”,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是山区孩子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它是传承了二百余年的非遗剧种,是云南省主要剧种之一,被誉为“滇粹”。今晚(2日),“榜样”张桂梅和非遗滇剧的相结合,“赚走”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姑娘们,起床啦,上课喽”伴随着灯光渐亮,大幕拉开,张桂梅老师的话,将观众拉入了那个1996年的华坪县女子高中学校。

滇剧《张桂梅》用最质朴的云南声音讲述了一个最感人的云南故事,在短短两个小时中,讲述了张桂梅从初到华坪成为民族中学教师,再到华坪女高校长的人生经历,用声腔和表演提现家访之难、筹款之艰、建校之苦,塑造出一个生动的张桂梅。

“一时间如梦初醒豁然开朗,一句话醍醐灌顶放光芒,红岩精神来照亮,千斤重担又何妨,待等高山书声朗群山回唱映霞光。”唱出了张桂梅几十年的含辛茹苦、倔强拼搏,主演王润梅用滇剧唱腔艺术唱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来到现场的不少是张桂梅老师的“粉丝”。“王润梅老师塑造的张桂梅真的很生动,就像是张桂梅真的在眼前一样。”黄先生是多年的老戏迷,对于《张桂梅》心中更是充满期待“这部剧将张桂梅老师的伟大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唱腔将那个重视教育、爱戴师生、执着于事业的张桂梅带到了我们面前。”

图为《张桂梅》演出现场。王建摄

多种方式演绎人物真实内心

记者了解到,剧目通过“家访之难”“筹款之艰”“建校之苦”等5个篇章,向观众们讲述张桂梅老师扎根基层的执教经历。通过运用最真实、最感人、最打动人心灵的语言,带领观众们走进张桂梅老师的内心。以令人难忘的“时代楷模”经典形象,讴歌了张桂梅质朴的大爱精神。

“演绎一名当代人物是整部剧最困难的一步。”滇剧《张桂梅》副导演王达成说,编剧首先在于编,早在2019年底就选定了这部剧的方向,但随着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传遍千家万户,如何在避开原本的一些故事性、创作性的东西的同时,不损失可看性,成为一大难题,在解决这一难题的同时,也给此剧增加了新的亮点。用反串增加人物的灵活性。剧中的马大姐这一角色,就是用男人来演女人,张贵梅老师在台下看完,对这一角色也是赞不绝口。

用传统技艺刻画人物内心。“跟张桂梅老师采风的时候,张老师曾经说过,在香格里拉的时候是她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所以我们把这一段作为她的梦境呈现在舞台上”王达成导演介绍,剧中用上了戏曲中的翻、打、扑、跌,将翻跟头、藏族舞、斗牦牛等在梦境中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张桂梅》吸取了滇剧三大传统唱腔,用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让感情的表达更加活灵活现。

图为《张桂梅》演出现场。王建摄

“青年戏曲人才展演”(第二场)演出地点:河北省杂技团天缘剧场

市民“开盲盒”观看后直呼过瘾

两场大戏精彩上演,在天缘剧场同时展演的五处折子戏同样不断点燃现场情绪,掌声雷动,不绝于耳。

当晚上演的折子戏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拉场戏《审舅舅》;诙谐又不乏精彩武戏的河北梆子《打瓜园》;高超技巧惹惊呼的晋剧《黄逼宫》;一人多角的丝弦戏《小二姐做梦》以及考验演员文唱武打全面功夫的豫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破天门》。演出中,青年演员们一展文武兼备的艺术功底,酣畅淋漓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审舅舅》是一部孝道与廉政题材相结合的地方戏曲作品。“虽然是古装,但唱腔和语言都是现代的,让人耳目一新。”一位观看的戏迷说。不少观众在欣赏“牡丹奖”获得者张春丰的演出时,也被其打破传统小戏慢节奏,以快节奏演绎的形式感染,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这次是很好的与其他剧团交流学习的好机会。”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团长赵秀说,作为辽宁地方戏曲剧种,在本地群众基础深厚。

观众李先生是抱着“开盲盒”心态来到了天缘剧场。他说,自己平时很少看戏曲,今天有空又看天缘剧场上演的剧目种类多就“冒险”一试,但观看完后感觉十分过瘾。他认为每个戏种都各有千秋,精彩无比,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他虽然不懂行也看出充分应了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图为《审舅舅》演出现场。闫德见摄

铁杆粉丝现场连连叫好

丝弦俗称石家庄丝弦。又有弦索腔、弦子腔、弦腔、女儿腔、河西调等名称。流行于河北、山西等地。常演不衰的《小二姐做梦》是石家庄丝弦中为数不多的以旦角为主的独角戏,它以一个未出嫁闺阁少女的“思嫁”构成戏曲的线索,舞台上演员要一人分饰小旦、老旦、青衣、须生、小生等六个角色,不论是演员娴熟的表演技巧,还是流畅的角色转换,都展示出了成熟演员的看家本事。

“《小二姐做梦》本就是我们的看家戏,能站上全国优秀戏曲展演的大舞台,我们非常荣幸。”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说。主演赵红丽曾携此戏亮相央视“一鸣惊人”的舞台,“我们也希望通过大舞台经验,和不断的历练,推出更多的青年演员。”

怎么演好这部独角戏,主演赵红丽可谓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人饰演六个角色确实很有挑战性,但这种角色的跳跃确是很吸引我的一点。”赵红丽2013年开始接触丝弦戏《小二姐做梦》,10年的时间赵红丽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除了学习其他演员的表演,我会在生活中留意剧中角色的神态、步伐、体态,在生活中寻找灵感。”

作为本地戏种的丝弦在今晚自然吸引来不少现场观众,其中不少还是铁杆粉丝。一位男士称,他在电视中观看过赵红丽老师表演的《小二姐做梦》后一下子成了粉丝。这次他近距离观看表演,赵红丽老师的声腔、身段、表演让他印象很深,感觉把人物演“活”了,尤其是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通过唱、做、表、舞,一气呵成,让他在台下连连叫好。

图为《小二姐做梦》演出现场。闫德见摄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