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号航天器传回“天空”数据 讲述星子形成故事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年第一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航天器飞越遥远天体“天空”!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14日消息,科学家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3篇论文称,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回答了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星子是如何形成的。最新研究表明,星子是由太阳星云内固体粒子云团在引力作用下塌陷形成的。

距地球64亿公里远的“天空”,是探测器迄今拜访过的最遥远天体,它由两个大小不一的星子(行星的构成部分)结合形成,看起来像一个雪人,位于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位于海王星轨道外,包含很多原始物质,像一个时间胶囊,记录了太阳系行星形成时的情况,比如“天空”自40亿年前形成就没发生什么变化。

研究团队对“新视野”号飞越“天空”时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论文作者、西南研究所的艾伦·斯特恩表示:“最重要的发现是,这些数据为‘天空’这类星子如何形成提供了初步答案。有关星子如何形成,我们已争执数十年未有定论。‘天空’因距离太阳遥远而保存完好,让我们得以追溯太阳系的往昔岁月,获得线索和答案。”

对于星子如何形成,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所谓的“层级吸积”,即尘埃颗粒相互碰撞形成卵石、岩石等,然后是大石块,最后形成星子;另一种是“本地云塌陷”,即太阳星云(形成太阳和行星的物质云团)内的固体粒子云团,在引力作用下塌陷形成星子。在塌陷过程中,粒子合并逐渐变大。

斯特恩解释说,分析表明,“天空”的两部分曾经是分开的,后来彼此靠近并绕彼此低速绕转,然后轻轻结合在一起,形成“新视野”号目前看到的“模样”。此外,“天空”表面光滑、颜色和组成成分均匀,而且,组成天空的两个天体的两极和赤道对得很齐,这与本地云塌陷模型预测的一样。

斯特恩指出,现在所有证据都指向“本地云塌陷”理论,这一发现对行星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行星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水岭”。(记者刘霞)

标签: 新视野 星子形成故事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