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天下!创新驱动 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

来源: 金融时报


(资料图)

张宏斌

近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数字技术在解决普惠金融领域的痛点和难点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随着“宽带下乡”、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加速迭代和创新,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

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是22.6%,比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个百分点。显而易见,这样的增长速度与数字化的推进密不可分,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在县域乡村,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从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角度来看,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已成为服务方式的“标配”。

同时,随着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的加速推进,金融的数字化越来越能够找到可结合的场景,这不仅在数字信贷方面,包括农业保险等领域借助数字化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成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同时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拓展了数字金融服务的触达范围,缓解了金融服务的排斥性,缩小了数字鸿沟,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赋能社会减贫纾困,缓解了社会不公,为促进经济包容性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事实上,普惠金融的理念更多体现于为弱势群体带来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而数字技术的推动让这样的“机会”变得更大。除了不同金融供给主体和技术服务主体之外,以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进的新型信用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数字普惠金融重要的平台支撑,各地的实践表明,要想让分散的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数据归集与有效运用是关键,而平台化的数据服务为供需双方提供了高效对接的可能,同时,乡村及产业的数字化让金融服务更有的放矢。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形式更加多样化。《报告》提出,2022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振兴乡村产业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乡村地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模式不断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特色产业结合模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塑造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而产业的数字化是其振兴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到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处离不开数字化的加持,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着力点首先要聚焦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相融合,而且,要针对在产业链上较难以传统方式获得金融服务的主体创新开发信贷产品,补短板、填空白,完善产业金融服务。

《报告》在涉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趋势时还特别指出,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绿色金融。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全方位运用,将更好地服务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业务线上化、智能化,优化场景应用,同时,推动科技金融精准融资、加速资本高效对接,并对环境效益和转型风险进行监测分析。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和应用融合的深化,数字技术和绿色金融场景融合探索进一步扩大,形成数字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显著降低金融机构的绿色识别和风险管理成本。此外,从实践中还可以看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正在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而这必然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因此,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新生态之中,绿色金融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普惠金融

精彩放送

热文